博客

人工智能和人类社会的未来

cover

作为一名创业者,时常被人问到我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也许是资金、技术、人脉、背景、决心、毅力、理性、认知、眼界、智商、团队、执行力等等,以上种种答案总感觉缺乏力量。我个人的观点是:想象力才是创业最大的核心优势,也是创业者最深的壁垒。对未来的想象足够清晰会驱动创业者保持坚定。究竟何为历史的进步一侧?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后,虽千万人,吾往矣。

谈论未来是一个大胆的主题,想象力催促着人类不断进步,如何想象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掌握了历史的蓝图才算是拥有了想象力,而拥有想象力才能拥有未来。

在陈述未来之前,我们确实需要先理解过去,先从短暂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脉络讲起吧。

一、中国经济的崛起

1.土地财政

1978年后,以“经济建设为纲”的发展方针指导着全国各级政府的决策和发展,经济这东西,“一抓就死,一放就活”。所以改革开放的根本在于中央政府的放权。在分税制(1994年颁布)之前,财政制度是地方财政包干,其具体方案从1980年直到分税制改革之前,经历过若干次变化,不同省份的方案也有所差异,但总的逻辑是,在地方预算收支核定以后,在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前提下地方超收和支出的结余都留给地方支配,地方不足和超支部分,中央财政也不再补贴,由地方自己形成财政平衡。通俗的说,就是广义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后,中央财政权力的下放,极大的刺激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同省份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开始进行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前,有大量农业生产合作社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工作岗位,但是当改革开放之后,地方政府在“以经济建设为纲”的方针下,开始使用机械化逐渐取代人工,乡镇企业兴起,机械化的耕作无法提供足够多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于是自90年代开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往城市迁移尝试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但彼时城市也没有那么多的工作机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机构也没有配套跟上,使得黑社会这种“自组织”开始兴起,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

同时,由于中央将权力的下放,使得发达地区上交中央财政的部分占总其总财政的比例越来越小,中央对这些发达地区的影响力或者说控制力开始变小,而不发达地区则需要国家层面的财政转移支付,但此时中央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可以来支持地方的发展。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在1984年以后明显下降,到了1993年,也就是分税制改革的前一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近八成,形成一种“强枝若干”且“枝”很不均衡的格局。中央财政压力的增大,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社会现象,就是从90年代开始,大量的央国企开始裁员,“铁饭碗”就此成为历史。

至此,90年代,当时的社会的格局和情况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的比例越来越小,央国企的裁员减员开始了
2.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如不妥善处理或成隐患
3.地方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愈演愈烈,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出现

为了改变这些情况,经过中央与地方的艰难谈判,终于在1994年推行了分税制改革,基于不同税种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划分。分税制改革当年,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上一年的刚刚超过两成上升到近六成。中央便有了更多的钱可以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拨款以实现宏观调控。但对地方政府来说,事权并未因为财权的变化而减少(以其财政支出规模作为衡量指标),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其晋升机制和考核方式并未改变,依然是经济发展,这需要通过各种方面的投资来实现,但投资的自主决策权力,已经因为分税制被收走了,这就刺激着地方官员去寻找其他的财政来源。

土地财政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发展起来。分税制将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与土地增值相关的税种全部划归地方政府,除金融、铁道等跨区域经营行业之外的服务类行业的营业税也归地方政府;增值税变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种,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制造业企业应该交增值税,但地方政府在其中所得有限,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兴盛一时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不再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开始萎缩;而建筑类企业缴纳的是营业税,归属地方,建筑业对于土地有大量需求,由此产生的财政收入也属地方。因此地方政府开始鼓励建筑业的发展,这些构成了广义上的土地财政。之后,地方政府又以土地为基础构建起发达的融资机制,土地金融成为了比土地财政规模更大的资金体系,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更大的动力。

简单来说,土地财政的玩法就是由政府拍卖一块土地给开发商建设开发区,等到把这块土地炒熟之后,其周边的土地也会跟着升值,然后政府再拍卖这些周边的土地继续建设开发区等,也就是说,土地财政以拍卖土地为目标,开始建设城市。最重要的是,此时中国大量的地方政府都纷纷效仿这种模式,中国的城市化开始了,而且区别与欧美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要先与工业化。

这一历史过程,让前文中提到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和被央国企裁员下来的工人有了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这样一种城市化的发展,倘无足够的工业能力进驻,势必无法持续,最后会因为土地财政的融资机制崩溃,引发经济危机。但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土地财政一直维系到了今天,这是因为,在西方,新的历史机遇出现了。